沈阳建筑大学
导师风采
李帼昌
浏览量:1066   转发量:4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女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土木工程学院
  • 所属专业: 结构工程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土木工程
  • 邮箱 : liguochang0604@sina.com
  • 工作电话 : 024-24691801
  • 手机号码 : 13842073363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李帼昌,女,致公党党员,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建筑工业化研究院院长、沈阳建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辽宁省人大代表、环资委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内布拉斯加大学访问教授,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辽宁省攀登学者、辽宁省学术头雁、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大师、钢结构杰出人才奖,宝钢教育奖、曾宪梓奖教金等获得者;辽宁省优秀科研团队、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沈阳市五一巾帼先进集体带头人,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最美女性”、辽宁“最美教师”、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辽宁省巾帼建功标兵、建筑钢结构行业巾帼标兵、辽宁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担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监事、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专家、辽宁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理事《Sustainable Structures》、《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土木工程学报》等6个杂志编委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5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高性能组合结构的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入选“首届辽宁省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23项奖励。出版专著11部、教材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54项,主编标准4部。主持省级以上教研课题7项,以第一完成人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6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共100余名,38部学位论文被评为沈阳建筑大学校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1部学位论文被遴选为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部学位论文被遴选为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工程防灾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新型钢-组合结构是土木工程学科第一重要研究方向,“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创新团队组建于2004年,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设,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钢结构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最美教师”、“最美女性”、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巾帼建功标兵获得者李帼昌教授的带领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紧紧围绕新型组合结构、新型钢结构的前沿科学问题及设计与施工等关键重大技术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推动了我国高性能组合结构基础理论的前瞻性发展和建造技术的精细化发展,实现了建筑的建造活动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了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在凝聚、培养优秀人才、团队建设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实现了示范和引领,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一流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带头人李帼昌教授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团队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李帼昌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组合结构的研究工作,始终以国家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带领团队在组合结构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中不断地努力前行。目前团队拥有16名成员,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10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已经形成了一支由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为带头人、辽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为骨干成员,具有国际化视野、较高理论水平、较强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稳定的、富有朝气的高层次创新团队。

       团队于2011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2014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015年被评为“沈阳市五一巾帼先进集体”、2019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0年被命名为“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

       团队在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方向上,围绕高性能组合结构、装配式钢结构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展了创新性地研究,获批各类项目1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是2019年全国结构工程领域仅获批4项之一,且实现了我校在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研究领域拓展上的重大突破;面上及青年项目25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十三五”重点专项子课题12项,辽宁省攀登学者项目1项,辽宁特聘教授项目1项,辽宁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项目2项,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项目10项。

       团队在组合结构、钢结构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得各级科技奖励30余项,在高性能钢管混凝土结构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高性能组合结构的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得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并于2021年成功入选“首届辽宁省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团队发表《Composite Structures》(SCI,IF=6.603, Q1区)、《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SCI,IF=6.144, Q1区)、《Thin-Walled Structures》(SCI,IF=5.881, Q1区)、《建筑结构学报》(T1级期刊)等高水平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19部,授权专利百余项,编制国家、行业标准近10部,其中,主编《高强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T/CECS 987-2021),填补了高强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技术的空白,为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提供技术依据。

       团队牵头获批辽宁省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辽宁省发改委北方地区现代民用建筑产业化工程技术中心(2015)、辽宁省高端智库“助推新时代辽宁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产业振兴高端智库”(2019)、辽宁省2011北方地区现代民用建筑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2021);获批沈阳市建筑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沈阳市民用钢结构建筑工业化重点实验室(2021)”。依托省级科研平台,近5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27项,承担地方技术服务72项,对接服务辽宁省县域和辽西北地区重点任务5项,解决重大工程疑难问题20项,高强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技术、钢结构工业化建造技术、新型节点连接技术、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设计技术等技术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30余项。

       团队重视研究生教育,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根本,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家国情怀,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付诸于实际行动。研究生团队被评为“学雷锋示范点”、“学雷锋先进集体”,7名研究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毕业生”、4名同学被评为“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研究生”,70余人次获得校级优秀研究生、五星党员、学术诚信之星、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指导的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特等奖、一等奖10余项,显著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团队成员所指导的11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40余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项目情况

主持的基金项目/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重点项目, 51938009, 新型高性能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双重极端荷载作用下 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2020-01-01 至 2024-12-31, 300万元;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51878419, 工字形CFRP-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的抗侧向冲击性 能及设计方法, 2019-01-01 至 2022-12-31, 60万元;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工字形CFRP型材-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的性能(51578345),2016/01-2019/12,82.8万;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强方钢管高强混凝土构件的静力性能(51378319),2014/01-2017/12,80万;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屈曲约束支撑混凝土框架连接节点及其被动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51178276),2012/01-2015/12,60万;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内置CFRP圆管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结构的静力性能研究(50678106),2007/01-2009/12,30万;

(7)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与施工技术(2012BAJ13B05), 2012/01-2015/12,750万;

(8)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施工关键技术研究(2011BAJ09B04-03),2012/01-2015/12,36万;

(9)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东北(严寒)地区围护体系技术、产品及示范(2017YFC0703807-03),2017/07-2020/07,58万;

(10) 2017年辽宁省攀登学者(第七期)(2018-0101), 2018/01-2020/12,135万;

(11) 辽宁省2013年第二批高等学校人才引进及培养专项(ljrc2014-04),100万;

(12) 辽宁省教育厅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新型钢-组合结构关键技术研究(LT2014012), 2014/01-2017/12,50万;

(13) 辽宁省高校黄大式教师团队,2020/01-2022/12;

(14) 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建筑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PTJS-2020-001),2020/01- 2022/12,100万;

(15) 辽宁省科技厅,新型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高强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2023JH6/100100053),2023/01-2023/12,60万;

(16) 助推新时代辽宁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振兴高端智库(lnzk201902),2019/07-2021/06,22万;

(17) 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指导计划, 预制装配式外置支撑-钢框架新型结构体系的开发(2017229006),2017/12-2020/12,50.21万;

(18) 辽宁省高等学校国(境)外培养项目,新型组合结构、钢结构体系及部品的开发,2017/05-2019/12,20万;

(19) 辽宁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高强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结构的动力性能研究(LJZ2017004),2017/10-2019/11,10万;

(20) 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严寒地区的围护复合墙体与连接技术成果转化(20-203-5-53),2020/07-2022/06,100万;

(21) 沈阳市科技局,沈阳市民用钢结构建筑工业化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SYPTJS-2022-01),2022/11-2024/10,50万;

(22)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沈阳市民用钢结构建筑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F16-076-8-00),2016/01-2018/12,50万;

(23)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ABAQUS和OPENSEES联合分析的绿色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201102177),2012/01-2014/12,5万;

(24) 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新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LR2011014),2011/01-2014/12,10万;

(25) 沈阳市科技攻关项目,严寒地区钢结构住宅成套技术研究(F11-166-9-00),2011/01-2013/12,30万;

(26) 沈阳市国际合作项目,基于屈曲约束支撑的混凝土抗震结构的性能研究(F10-240-6-00),2010/01-2012/12,30万;

(27) 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基于工业废料的绿色组合结构的动力性能研究(LS2010134),2010/01-2012/12,2万;

(28) 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内置CFRP圆管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结构节点的动力性能研究(2006R45),2007/01-2009/12,10万。


学习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1) 1998-11 至 2000-06,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

(2) 1995-03 至 1998-07, 东北大学, 结构工程, 博士 

(3) 1992-09 至 1995-03, 东北大学, 结构工程, 硕士 

(4) 1984-09 至 1988-0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工业与民用建筑, 学士

工作经历:

(1) 2004-12 至 今, 沈阳建筑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教授 

(2) 2018-01 至 今,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授

(3) 2017-12 至 2018-05,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 土木工程系, 教授 

(4) 2007-08 至 2008-08,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教授 

(5) 2003-06 至 2004-12, 沈阳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教授 

(6) 2000-06 至 2003-06, 沈阳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副教授 

(7) 1993-06 至 2000-06, 沈阳大学, 建筑工程系, 讲师 

(8) 1988-07 至 1993-06, 沈阳大学, 建筑工程系, 助教



学术团体任职

(1)2020年,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专家

(2)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3)2019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监事

(4)2013年,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5)2021年,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6)2014年,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

(7)2007年,美国地震工程仿真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8)2014年,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建筑钢结构分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9)2013年,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10)2021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11)2021年,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理事

(12)2011年,中国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家

(13)2010年,辽宁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专家

(14)2008年,辽宁省金属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15)2005年,交通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编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6)2016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新材料及新型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

(17)2016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人才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18)2022年 《Sustainable Structures》杂志编委

(19)2022年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杂志编委

(20)2021年,《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编委

(21)2018年,《建筑钢结构进展》杂志编委

(22)2020年,《建筑科学与工程》杂志编委

(23)2019年,《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编委

(24)2018年,沈阳市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科研项目成果

科研奖励:

(1) 2021年,辽宁省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第一完成人)

(2) 2020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

(3) 2002、2019年,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4) 2003年,建设部华夏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5) 2005、2006、2009、2012、2014年,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6) 2000、2002、2005、2006、2009、2016年,获得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主要学术论文:

[1] Li Guochang, Chen bowen, Yang Zhijian, et al. Test,simulation and design of square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stub columnsfabricated with high-strength materials under biaxial eccentric loading. Journal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4, 84: 108461.

[2] Li Guochang, Zhang Qi, Fang Chen.Performance of eccentrically loaded ultra-high-strength concrete-filled Q770steel tubular columns with varying slenderness ratios: Experimental and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24, 213:108412.

[3] Li Guochang, Zhang Qi, Fang Chen, et al. Eccentric compression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stubcolumns with ultra-high-strength materials: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study[J]. Ocean Engineering, 2024, 297: 116719.

[4] Li Guochang, Li Xiao, Fang Chen, etal. Dynamic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antilever columns stiffenedwith encased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profile subjected to lateralimpact loa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23, 177: 104561.

[5] Li Guochang, Li Jiaqi, Fang Chen, eta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wo-story three-ba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equipped with K-configured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s. Journal of BuildingEngineering, 2023, 74: 106904.

[6] Li Guochang, Wang Jialong, Fang Chen,et al. Performance of CFST members internally strengthened with I-shaped CFRPunder impact load.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23, 211: 108132.

[7] Li Guochang, Zhang Zijian, Fang Chen,et al. Lateral impact resistance of CFST cantilever members stiffened withencased I-shaped CFRP.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23, 211:108191.

[8] Li Guochang, Li Xiao, Liu Runze, etal. Transverse impact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simply supportedmembers stiffened with encased I-shape CFR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Engineering, 2023, 181: 104738.

[9] Li Guochang, Liu Xu, Wang Zheyuan,et al. Effect of bidirectional load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jacketed externaldiaphragm joints of high-strength concrete-filled high-strength steel tubeframe[J]. Structures, 2023, 50: 161-180.

[10] Li Guochang, Zhang Mengrui, Fang Chen,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flexural behavior of I-shaped CFRP-encasedhigh-strength square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s. Structures, 2023, 48:681-693.

[11] Li Guochang, Shen Minghao, Ji Dacang,et al. Moment-rotation model of external cover plate joints between steel beamsand 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ular columns with inner I-shaped CFRPprofile.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 2023, 19(2): 130-142.

[12] Ma Chuanzheng, Li Guochang, Wang Zheyuan.E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onframes with high-strength 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e columns.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 2023 19(3) 293–307.

[13] Li Guochang, Liu Xinhe, YangZhijian, et al. Testing, modeling, and design ofsquare CFST columns internally reinforced by pultruded CFRP profile under axialcompressio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2,273: 115110.

[14] Li Guochang, Chen Bowen, ZhuBowen, et al. Axially loaded square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long columns made of high-strength materials: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alytical behavior and design. Journal of BuildingEngineering, 2022, 58: 104994.

[15] Li Guochang, Sun Xing, YangZhijian, et al. Buckling behavior of slender square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 strengthened with CFRP profile under combinedcompression and bending.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2, 53: 104563.

[16] Li Guochang, Sun Xing, YangZhijian, et al. Structural performanceof 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ular columns encased with I-shaped CFRPunder eccentric compressio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1, 248: 113254.

[17] Li Guochang, Yang Yu, Yang Zhijian, et al. Mechanical behavior of high-strengthconcrete filled high-strength steel tubular stub columns stiffened with encasedI-shaped CFRP profile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Composite Structures, 2021, 275:114504.

[18] Yang Zhijian, Li Guochang, LangYan, et al.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filled square steel tubestub columns with inner CFRP Tube under biaxial eccentric compression.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2021, 127(1): 273–290.

[19] Li Guochang, Chen Bowen, YangZhijian,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behavior of eccentrically loadedsquare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long columns made of high-strength steeland concrete.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21, 159:107289.

[20] Li Guochang, Chen Bowen, Yang Zhijian, et al. Axial behavior ofhigh-strength  concrete-filledhigh-strength square steel tubular stub columns. Advanced SteelConstruction, 2021, 17(2): 158-168.

[21] Li Guochang, Zhan Zhichang, Yang Zhijian, et al.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ular stub columns stiffened with encased I-section CFRP profile under biaxial bending.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20, 169: 106065.

[22] Li Guochang, Qiu Zengmei, Yang Zhijian,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filled high strength square steel tubes under cyclic pure bending[J].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 2020, 16(2): 112-123.

[23] He Xiaoxiang, Li Guochang, Yang Zhijan. Experimental study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long-span profiled steel sheet-concrete compositeslabs.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 2019, 15(3): 288–296.

[24] Li Guochang, Wang Ye, Yang Zhijian,et al. Shear Behaviour of novel T-stub connection between steel frames andprecast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elStructures, 2018, 18(1): 115-126.

[25] Li Guochang, Chen Bowen, YangZhijian,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behaviour of eccentricallyload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 filled high strength square steel tube stubcolumns. Thin-Walled Structure, 2018, 127: 483-499.

[26] Yang Zhijian, Li Guochang, WangWenji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seismic performance of PHC pile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2018, 28(4): 475-488.

[27] Yang Zhijian Li Guochang, WangWenjin , et al. Study on the flexural performance of prestressed highstrength concrete pile.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8, 22(10):4073-4082.

[28] Li Guochang, Liu Di, Yang Zhijian, et al.Flexural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filled high strength square steeltube.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7, 128: 732-744.

[29] Li Guochang, Zhang Ranrui, YangZhijian, et 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Middle Long CFSTColumn with Inner I-Shaped CFRP Profile under Axial Loading. Structures. 2017,9: 63-69.

[30] Yang Zhijian, Li Guochang, LangYan, et al. Flexural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filled square steeltube with inner CFRP circular tube.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7,21(7): 2728-2737.

[31] Li Guochang, Yang Zhijian, Lang Yan, et al. Behavior of CFST columnswith inner CFRP tube under biaxial eccentric loading. Steel and CompositeStructures, 2016, 22(6): 1487-1505.

[32] Li Guochang, Fang Chen, An Yuwei, et al. Seismicbehavior of rebar-penetrated joint between GCFST column and RGC beam. Steel andComposite Structures, 2015, 19(3): 547-567. 

[33] Li Guochang, Fang Chen, Zhao Xing, et al. Cyclicbehavior of rebar-penetrated connection between gangue concrete filled steeltubular column and reinforced gangue concrete beam. Advanced SteelConstruction, 2015, 115(1): 54-72.

[34] Li Guochang, Di Chengyi, Tian Lei,et al.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on long columns of high-strength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e with inner CFRP circular tube under axialload.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 2013, 9(2): 124-138.

[35] Li Guochang, Yang Zhijian, LangYan, et al.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filled square steel tubecolumns with inner CFRP circular tube under bi-axial eccentric loading.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 2013, 9(3): 231-248.

[36] Li Guochang, Yu Hongping, FangChen. Performance study on T-stub connected semi-rigid joint betweenrectangular tubular columns and H-shaped steel beams. Frontiers of Structuraland Civil Engineering, 2013, 7(3): 296-303.

[37] Li Guochang, Lang Yan, YangZhijian.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CFSST stub columns with inner CFRP tubeunder axial compressive load.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 2011, 7(3): 239-254.

[38] Li Guochang, Sun Wei, Leon RobertoT. Hysteretic performance of steel beam to gangue CFST column connections withring stiffeners under low reversed cyclic loading.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2011, 7(2): 173-181.

[39] Li Guochang, Sun Wei, Roberto TLe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nnections to gangue-filled CFT columns with ringstiffeners. Composite Construction in Steel and Concrete VI. ASCE, 2011:519-528.

[40] Li Guochang, Yang Zhijian, Lang Yan.Experimental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e underbi-axial eccentric loading.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 2010, 6(4): 963-975.  

学术著作:

[1] 李帼昌,陈博文. 高强方钢管高强混凝土构件的工作机理与设计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2] 李帼昌,杨志坚,邱增美. 民用钢结构工业化建造连接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3] 李帼昌,王春刚,张壮南. 内置CFRP圆管的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结构的静力性能,科学出版社,2011.

[4] 李帼昌,张海霞,杨志坚. 钢管煤矸石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科学出版社,2018

[5] 贺小项,李帼昌,邱增美. 大跨度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力学性能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6] 杨志坚,李帼昌,杨志坚. 装配式钢结构临时作业棚开发与安装技术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7] 隋伟宁,王占飞,李帼昌. ALC板与钢结构连接技术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8] 张壮南,王春刚,李帼昌. 钢结构建筑装饰装修一体化设计与施工——轻钢龙骨吊顶、加工地板与钢结构整体卫浴系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9] 张海霞,许伟,李帼昌.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施工与安装技术评价体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10] 李帼昌,刘之洋. 自应力钢管轻骨料混凝土结构,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11] 李帼昌,张曰果,赵赤云. 钢结构设计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12] 李帼昌,张曰果,赵赤云. 钢结构设计原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13] 李帼昌,张曰果.建筑钢结构设计问答实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4] 李帼昌.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授权发明专利:

[1] 李帼昌. 钢管煤矸石混凝土梁柱节点, ZL200710011987.7, 发明专利, 2009.

[2] 李帼昌. 一种纤维增强塑料-钢管-混凝土柱,ZL200710011988.1, 发明专利, 2010.

[3] 李帼昌. 一种抗腐蚀疲劳的轻骨料混凝土梁,ZL200710011989.6, 发明专利, 2009.

[4] 李帼昌, 姜铄南. 一种轻质内墙与工字钢梁连接件,ZL201410053897.4, 发明专利, 2016.

[5] 李帼昌, 赵昱. 一种基础底板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201510030147.X, 发明专利, 2016.

[6] 李帼昌, 邱增美, 张海霞. 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件, ZL201410053878.1,发明专利, 2016.

[7] 李帼昌, 王野, 邱增美. 一种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剪力墙与钢梁连接的连接件, 201510845804.6, 发明专利, 2017.

[8] 李帼昌, 石先硕. 一种抗剪连接件及其制作方法和型钢混凝土柱及其浇筑方法,201810109581.0,发明专利, 2020.

[9] 李帼昌, 刘明伟, 邱增美. 一种钢板加强式方钢管柱与K形钢支撑连接节点,201810111269.5,发明专利, 2020.

[10] 李帼昌, 李晓, 邱增美. 一种预制装配式复合保温外墙体及施工方法,201810818626.1,发明专利, 2020.

[11] 李帼昌, 石先硕, 邱增美. 一种型钢混凝土柱的T型CR剪力连接件,201810109604.8,发明专利, 2020.

[12] 李帼昌, 张洪恩. 一种双铝合金板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201810111267.6,发明专利, 2021.

[13] 李帼昌, 张海辉, 张明远. 一种扭剪端部挤压式单边螺栓紧固件, 201910522843.0,发明专利, 2022.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